一顿饭,能吃出多大问题?一张酒桌,又能藏多少“风气”?
近期,中央层面公开通报了三起违规吃喝的典型案例,再次敲响了警钟:违规吃喝不是“小节”,而是作风问题的“病灶”,一旦放松警惕、任其蔓延,就可能演变为“腐败温床”。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,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心存侥幸,打着“工作需要”“私人聚会”的幌子,绕开规矩搞“隐身吃喝”“变通接待”,甚至将违规吃喝当作拉关系、谋利益的捷径,最终掉进了“酒杯里的陷阱”。
我们常说“民以食为天”,但对于党员干部来说,更要讲“食有所敬”。饭桌上的纪律看似细小,实则是党风政风的“试金石”。违规吃喝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,说到底是“风”和“腐”交织,是搞特权思想的外化表现,是好逸恶劳、搞小圈子的深层反映。一个人若连“嘴上的自律”都做不到,又如何能做到“心有所戒、行有所止?”
要彻底根除吃喝歪风,必须坚持“风腐同查同治”,在破“形”与治“神”上双管齐下。一方面,继续保持对违规吃喝行为的高压态势,不管是“单位食堂”“乡村农家乐”,还是“内部饭局”“隐秘小灶”,只要违反规定,就要一查到底、从严处理,形成强大震慑;另一方面,也要深挖背后的“潜规则”和“关系网”,让“请客吃饭”不再是行贿受贿的遮羞布,把纪律和规矩的红线刻进干部心里。
在实践中,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已在探索更有力的监督手段:有的推进公务接待公示制度,让接待内容“晒在阳光下”;有的引入大数据监督平台,把饭店消费记录与公职人员出行轨迹进行比对,精准识别问题;还有的组织干部家属、群众代表担任“廉政监督员”,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,让“躲进小楼成一统”的人无处遁形。
但要真正刹住这股风气,光靠纪委监委“单打独斗”远远不够,还得全社会齐抓共管。群众要敢于监督、不怕得罪人,看到苗头敢吭声、会举报;媒体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,把典型问题曝光在阳光下,形成震慑效应;干部自己更要守住底线,把“清廉自律”当作日常修行,不靠吃喝办事、不拿酒桌“联络感情”,用真本事、实干劲赢得群众口碑。
作风问题,实质是党同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问题。干部是否把群众放在心上,群众其实最清楚。群众眼里的好干部,是愿意下基层、肯干实事的“贴心人”,而不是出现在酒桌饭局上的“酒友哥”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,今天的作风问题如果不改,明天就可能演变为严重腐败,一顿违规饭局、几杯交情之酒,吃坏的不只是胃,更可能是干部的一生,是党群之间的信任之桥。
莫让“觥筹交错”遮望眼。饭桌虽小,关乎形象;吃喝之事,不容忽视。破除“人情饭”“感情局”的迷雾,需要我们以“零容忍”的态度出重拳、动真格,更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、每一位公职人员,时刻绷紧纪律这根弦,把“管住嘴”当作“守住心”,用清廉作风赢得群众真心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党的作风建设之树根深叶茂,让“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”“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”在新时代落地生根、枝繁叶茂。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