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多地纪委监委通报违规吃喝典型案例,一些党员干部在隐蔽场所接受宴请、公款大吃大喝等问题屡禁不止。违规吃喝这一作风顽疾如同割不完的韭菜,稍一放松便死灰复燃。究其根源,在于未能深刻把握作风问题与腐败问题互为表里的内在联系,未能真正实现风腐同查同治的治理闭环。破解这一顽瘴痼疾,必须从政治上看、从政治上抓,以系统思维推动作风建设向腐败问题深挖,以腐败治理促进作风建设深化,形成双向发力、标本兼治的良性循环。
违规吃喝绝非简单的作风小节,而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和重要表现形态。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看,许多干部的腐化堕落往往始于“一顿饭”“一杯酒”。某落马官员在忏悔录中写道:“第一次收受大额贿赂,就是在酒酣耳热之际。”饭局背后暗藏的利益输送链条触目惊心——商人老板通过高档宴请突破干部心理防线,干部在推杯换盏中丧失原则底线,最终形成权钱交易的腐败同盟。数据显示,近三年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,涉及违规吃喝的高达76%,这充分印证了“酒桌办事”“饭局公关”已成为腐败的典型场景。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同根同源、相互交织,若仅以作风问题视之,必然导致治理浮于表面。
当前违规吃喝问题呈现隐蔽化、变异化的新特征,对传统监督方式提出严峻挑战。有的将接待地点从高档酒店转移到私人会所、企业内部食堂甚至居民住宅;有的将茅台酒装入矿泉水瓶,玩起“瓶子戏法”;有的通过电子礼品卡、快递寄送等方式实现“不吃而请”。某省纪委监委在暗访中发现,一些宴请活动采取“分批到达、单独包厢、现金结账”的“反侦查”手段。这些新变种表明,简单依靠查发票、看账本的监督方式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干部仍存在“吃喝不是大问题”的错误认识。某县问卷调查显示,38%的基层干部认为“工作需要应酬难以避免”。这种思想上的偏差为不正之风提供了生存土壤。
坚持风腐同查同治,首先要构建精准识别的问题发现机制。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公务消费、税务发票、公车轨迹等数据,建立违规吃喝预警模型。某市纪委监委通过比对餐饮发票开具时间与公车GPS轨迹,成功发现多起违规宴请问题。要发挥群众监督“探头”作用,开发“随手拍”监督举报平台,对隐蔽场所进行动态排查登记。某省建立覆盖全省的“吃喝地图”,对高档餐饮场所、私人会所实施重点监控。要深化“一案双查”,在查处腐败案件时倒查背后的违规吃喝问题,在处置作风问题时深挖可能存在的利益输送问题。某央企在查办一起受贿案时,顺藤摸瓜查处了涉及12人的系统性违规吃喝问题。
深化风腐同治,必须健全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。要完善公务接待“负面清单”,明确商务接待标准,细化不可为的具体情形。某地出台“禁酒令”,明确列出18种严禁饮酒场合,使干部有规可循。要推行“阳光接待”制度,要求接待事项、人员、费用全流程网上公开。某县试点公务接待APP,实现“扫码用餐、线上审批、全程留痕”。要建立“作风——腐败”联动问责机制,对反复发生违规吃喝的单位,既追究当事人责任,又倒查党组织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。某市因连续发生违规吃喝问题,对5名履行“一岗双责”不力的领导干部进行了严肃问责。
破解违规吃喝痼疾,根本上要靠培育清正廉洁的政治文化。要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,用“一杯酒撂倒一个干部”等鲜活案例强化震慑。某省制作的《酒局之祸》警示教育片在党员干部中引发强烈反响。要倡导“亲清”政商关系,制定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,划清正常交往与违规吃喝的界限。某开发区建立企业家评议干部作风机制,倒逼干部规范用权。要发挥“头雁效应”,领导干部带头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形成以上率下的良好氛围。某省委主要领导坚持公务用餐缴纳伙食费,带动全省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。
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。坚持风腐同查同治,既要保持“马不离鞍、缰不松手”的定力,又要增强“魔高一尺、道高一丈”的本领。只有把反“四风”与反腐败统筹起来,既揪住吃喝老问题,又盯住隐形变异新动向,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违规吃喝滋生的土壤。当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从“不该吃的饭坚决不吃,不该喝的酒坚决不喝”做起,我们就能积小胜为大胜,最终实现政治生态的海晏河清。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