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廉政时评】风腐同查同治 斩断违规吃喝背后的腐败链条

[ 来源:宿松县纪检监察网   作者:九姑中小 周洛兵   发布时间:2025-06-23 10:35   阅读量: 300    ]

近日,中央纪委通报的3起违规吃喝典型问题再次敲响警钟:一顿饭、一杯酒的背后,往往暗藏作风之弊与腐败之祸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以“十年磨一剑”的定力,“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”的韧劲狠抓整治违规吃喝,推动党风政风焕然一新。然而,违规吃喝问题“树倒根存”,一些党员干部仍心存侥幸,将吃喝异化为权力寻租的“遮羞布”、利益勾兑的“润滑剂”。根治这一顽疾,必须坚持风腐同查同治,以系统思维穿透作风表象、直击腐败本质,构建纠治“四风”与反腐败斗争同频共振的治理格局。

以“电子超声”穿透作风迷雾,破除风腐交织的暗箱逻辑。违规吃喝屡禁不绝的深层原因,在于其背后潜藏的腐败逻辑。一些干部将“饭桌社交”异化为权力寻租的媒介,借推杯换盏搭建利益同盟,用“感情投资”掩盖权钱交易。对此,必须从问题线索入手,深挖每一起违规吃喝背后的政治勾连、利益输送。纪检监察机关需建立“一案双查”机制,既查违规吃喝的作风问题,又查是否存在关联腐败行为;运用大数据比对、发票倒查、资金流向追踪等手段,精准识别披着“人情往来”外衣的围猎陷阱,让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的腐败无处遁形。

以“制度闭环”压缩模糊空间,扎紧权力运行的纪律藩篱。根治“说情打招呼”,斩断饭局背后的“人情腐败链”,需从制度上厘清“正常交往”与“违规逾矩”的界限。一方面,要完善制度设计,明确“可为与不可为”的界限,要细化公务接待标准,明确“哪些饭不能吃、哪些人不能请、哪些场合不能去”,将“八小时外”社交行为纳入监督视野,压缩“灰色地带”;另一方面,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机制,聚焦审批、招投标、资金拨付等高风险领域,压缩权力寻租空间。运用“科技+监督”手段,依托大数据筛查公款消费异常记录、发票开具漏洞,通过“公务卡监督系统”实现全流程可追溯,让隐形变异问题无处遁形。同时,拓宽群众监督渠道,通过“码上监督”“12345”等平台发动社会力量,让别有用心者“无局可组、无空可钻”。

以“文化重构”涵养清风正气,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。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。根治违规吃喝顽瘴痼疾,既需要雷霆手段的震慑,更离不开文化土壤的净化。各级党组织应深化“不想腐”的思想教育,用典型案例开展“沉浸式”警示教育,让党员干部认清“一顿饭毁掉一生”的代价;同时,积极倡导“清茶淡饭交心底”的新型政商关系,推动“亲”“清”文化成为社会共识,将“过紧日子”的要求内化为行动自觉。各级领导干部更需以身作则,带头抵制“饭局文化”“圈子文化”,以“关键少数”带动“绝大多数”,推动全社会形成崇俭戒奢的价值共识,从而形成“拒腐防变”的思想堤坝长治久安。

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务必从严。只有让新风正气压倒陈规陋习,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腐败滋生的温床。当前,违规吃喝问题呈现隐形变异新动向,但魔高一尺,必须道高一丈。风腐同根同源、互为表里,“风腐同查同治”正是深挖病灶、铲除土壤的精准之策。坚持“风腐同查同治”,就是要以“眼里不揉沙子”的较真精神,把作风问题当作腐败线索来查,把腐败案件当作作风溃堤来看,通过打出一体推进“三不腐”的组合拳,彻底斩断“由风及腐”的演变链条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中央八项规定这张“金色名片”永不褪色,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正气!

分享
技术支持: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