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加强作风建设,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,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。新时代的作风建设,要坚持人民至上、坚持守正创新、坚持问题导向、聚焦群众期盼,紧跟数字化时代浪潮,拿出“硬核”举措,在作风之变中架起直抵人心的“连心桥”。
要坚持以数字赋能重塑服务形态,消除官僚主义的物理屏障。浙江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通过数据共享、流程再造,将平均办事时长压缩82%,成为全国政府服务标杆;广东“粤省事”平台集成1800余项服务,让群众办事像网购般便捷。这些变革的实质,是将“面对面”的物理距离转化为“键对键”的情感连接。当退休老人通过手机完成养老金认证,当务工人员跨省办理户籍无需返乡,数字技术便不再是冰冷的“机器人”,而是温暖人心的“帮办员”,更在数据流动中夯实着党群干群关系的坚固基石。
要坚持以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机制,直击形式主义的症结要害。工作实践中,有的地方推动工作的出发点是奔着问题去、迎着困难上,但“整顿来时一阵风,检查过后又照旧”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,让广大干部群众诟病不已。这揭示出作风转变的关键所在,既要处理问题治标,更要建立防止问题反弹的“制度堤坝”。当前,多地大力推行的“镇街吹哨、部门报到”“跨层级联席会商”等机制,正是通过打破条块分割、压实主体责任,让干部在制度轨道上以高效率推动工作、常态化服务群众。
要坚持以能力提升增强服务质效,筑牢党群关系的磐石根基。干部干得怎么样,群众最有发言权。面对群众诉求多元化、治理场景复杂化的新挑战,关键在于广大党员干部要提升政策解读能力、应急处突能力、群众共情能力,不断增强惠民政策落地精准度、风险隐患化解主动性,以实打实的干事创业成效提升干群互动信任值。实践证明,唯有让干部在“群众课堂”练就“十八般武艺”,才能把作风转变转化为破解难题的真本领,让党员干部成为群众最信赖的“主心骨”。
作风之变如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却改变万千。从“跑断腿”到“指尖办”,从“文山会海”到“实干为要”,从“本领恐慌”到“专业护航”,这场深刻变革正在重塑党群关系的时代图谱。当数字赋能的便利性、制度创新的保障力、能力提升的专业度形成合力,终将凝聚成党群同心、共赴山海的磅礴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