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党风廉政建设的进程中,基层干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他们的廉洁状况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,决定着惠民政策能否落地生根。然而,部分基层干部却没能守住廉洁底线,给基层政治生态带来了消极影响,这一现象值得我们高度警惕。
基层干部虽身处“小岗位”,但手握众多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“大权力”。从民生补贴的发放,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推进,都离不开基层干部的参与。一些人却在利益诱惑面前迷失自我,利用职务之便,违规插手项目,收受礼品礼金,肆意截留惠民资金。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,阻碍了国家政策的落实,也破坏了基层政治生态,严重削弱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。
究其根源,部分基层干部自身理想信念缺失是首要原因。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下,他们忘记了为民服务的初心,抛弃了廉洁奉公的职业操守,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。此外,基层监督机制存在漏洞,监督力量分散,信息公开不到位,导致部分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。加之部分基层单位对干部的教育培训不够重视,未能帮助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价值观,使得一些干部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之心。
要破解这一难题,需从思想、制度、监督三方面发力。强化思想教育,是筑牢廉洁防线的根基。通过开展廉政专题培训、组织廉政警示教育活动,引导基层干部坚定理想信念,补足精神之“钙”,增强廉洁自律意识,时刻保持清醒头脑,做到心有所畏、言有所戒、行有所止。完善制度建设,是规范权力运行的保障。建立健全基层干部权力清单,明确职责边界,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。同时,优化内部管理制度,严格规范工作流程,减少权力寻租空间。织密监督网络,是遏制腐败行为的关键。整合基层监督力量,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监督机制,形成监督合力。拓宽群众监督渠道,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监督,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曝光和查处。
基层干部的廉洁自律,是推动基层发展、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。只有拧紧廉洁“螺丝”,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,全身心投入到为民服务的工作中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持续发力,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。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