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廉政时评】调研“草帽”戴起来 研究步子迈下去

[ 来源:宿松县纪检监察网   作者:长铺镇 王军香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30 11:35   阅读量: 267    ]

在广袤的田野间,一顶草帽不仅是遮阳避雨的工具,更是党员干部深入基层、贴近群众的象征。“草帽精神”,体现的是脚沾泥土、身接地气的务实作风,是放下架子、扑下身子的为民情怀。中央八项规定中新时代的调查研究,正需要这样的精神——戴上“草帽”,走出办公室,走进群众中,增加“泥土味”,避免“盆景式”作秀,让调研真正“调”出实情,“研”出对策。

“草帽调研”要“蹲得下去”,做到从“键对键”到“面对面”。调查研究不是“坐着车子转、隔着玻璃看”,蜻蜓点水式的调研,只能看到表象;只有像农民观察庄稼一样,戴上“草帽”,蹲下身、细察看,才能发现问题的根子,才能摸准群众脉搏;走进田间地头、社区小巷,少一些“屏幕调度”,多一些“田埂行走”,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。焦裕禄顶风冒雪访贫问苦,杨善洲一顶草帽走遍大亮山,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放下架子、深入群众。党员干部在调研乡村振兴时,要不满足于“村口转转、村部坐坐”,而是要走进农户家,真正做到脚下有泥,心中才有数,身上有土,决策才有谱。

“草帽调研”要“听得进话”,学会从“官腔官调”到“乡音土话”。群众的话可能直白,甚至刺耳,但往往是解决问题的“金钥匙”。调研不是“我说你听”,而是“你讲我记”,少一些“文件语言”,才能多一些“百姓心声”。党员干部要甘当“小学生”,摘掉“官帽”思维,始终以“草帽精神”破除形式主义,让群众打开话匣子,说出心里话,找准问题的“七寸”,做到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,让调研成果落地生根的同时,也让“草帽精神”成为党员干部的鲜明标签。

“草帽调研”要“看得到问题”,实现从“纸上谈兵”到“一线作战”。有的地方,干部调研时只去示范村、先进点,对矛盾多、困难大的地方避而远之。真正的调研,应当“哪壶不开提哪壶”,主动到问题多、意见大的地方去,把短板摸清,把痛点找准,做到少一些“坐而论道”,多一些“立行立改”。调研提出的建议,不能是“空中楼阁”,而应是群众看得懂、用得上的“土办法”。党员干部要像农民种地一样,“春播秋收,不误农时”,对调研发现的问题,列出清单、明确责任、限时解决,确保件件有回音、事事见成效。



分享
技术支持: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