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深化改革与推动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。基层干部作为政策落实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其精力是否聚焦、行动是否高效,直接关系改革成效与发展质量。然而,形式主义顽疾仍如“无形枷锁”,让基层干部陷入报表、会议、迎检的循环中,难以轻装上阵。2024年8月中办、国办印发的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明确指出,要以作风建设保障改革、促进发展,这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。如何将减负落到实处?还需从机制、技术、考核、作风四方面协同发力,真正为基层干部“松绑”,释放实干动能。
制度固本:构建减负长效机制,破除“运动式治理”。形式主义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,若缺乏制度约束,易陷入“减负——反弹——再减负”的怪圈。中央层面明确提出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,通过清单定责、权责明晰,严控各级部门随意下发任务。例如,湖北省枣阳市通过“一套表”改革,将市、镇、村三级填报表单从341项精简至41项,明确“清单外不得加码”从源头上遏制多头重复填报问题。这一实践表明,唯有以制度刚性划定权责边界,才能避免“层层加码”“政绩工程”等乱象,让基层干部回归主责主业。
技术赋能:用“新质生产力”破解重复劳动。基层负担重的症结之一在于低效的“手工劳动”。借助数字化手段,可将“填表留痕”转化为“数据共享”。枣阳市依托基层治理信息化平台,实现“一次录入、多方共享”,村干部仅需更新动态数据,平台自动补齐基础信息,效率提升显著。当前,“一网通办”“浙里办”等技术工具已广泛应用于政务服务,若能进一步推广至基层工作场景,推动跨部门数据互通,不仅能减少重复填报,还可通过实时监测替代“月报表”“周总结”,真正为基层减负增效。
考核革新:从“痕迹管理”转向“实效导向”。督查检查过度依赖台账和材料,是基层负担的重要来源。中央多次强调要改进考核方式,注重实绩而非留痕。四川省资阳市提出“以进步速度代替结果考核”,对基础薄弱地区侧重提升幅度,避免“一刀切”考核挫伤积极性。同时,可引入群众评价机制,通过“随手拍”“好差评”等渠道,让群众监督成为检验工作的“试金石”。唯有摒弃“材料出政绩”的思维,才能引导基层干部将精力投向为民办实事。
作风筑基:以上率下树立正确政绩观。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少数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化、政绩观错位。若上级部门仅以文件落实文件、以会议贯彻会议,基层必然疲于应付。中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“以上率下”,坚决杜绝“二传手”思维,从自身做起精简文山会海、合并督查事项。例如,枣阳市的改革之所以成效显著,得益于市委组织部牵头统筹打破部门壁垒,推动横向协作。只有领导机关主动“做减法”,基层才能“轻装上阵”。
减负为实干,实干促发展。基层减负绝非简单的“数字游戏”,而是要通过制度保障、技术支撑、考核优化和作风转变,系统性破除形式主义桎梏。当前,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期,唯有让基层干部从无谓事务中解脱出来,方能凝聚起抓落实、促发展的磅礴力量。正如中央所强调,减负工作需“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”,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,方能护航“十四五”圆满收官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不竭动力。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