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廉政时评】把牢“三关”让基层“瘦身提质”

[ 来源:宿松县纪检监察网   作者:长铺镇 王军香   发布时间:2024-04-17 16:46   阅读量: 461    ]

近年来,从中央到地方,纷纷出台措施、采取行动,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工作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但在有些地方,却出现了“变种”“换装”现象,使得基层减负“越减越负”。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对减负的获得感,在减负过程中应持续抓牢方向关、找准切口点、把好平衡度,避免“负负得正”。

“瘦身提质”第一关,把方向、瞄靶心,看准脚下“实景图”。方向是指引,目标是前提。工作没有把好准确方向,就会是脚踩西瓜皮、滑到哪里是哪里。要求基层减负是党中央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作出的重要抉择,目的在于坚决消除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,解决“小马拉大车”“权责不匹配”的问题,帮助基层干部“消肿”,切实让基层干部真正做到身在基层、深入基层。但在推进基层减负中,部分地区过程导向落实没有牵住“牛鼻子”“弹钢琴”学不精,存在落实“有差”“不实”的问题,导致结果上未达到“质量高、标准严”的成效,甚至于很多基层干部开始备受“无头”通知增多、开会时长增加、调研视察频繁等“超负荷”工作的影响。推进基层减负,需要把牢“方向关”,对于“应尽之责”“应减之负”,要做到紧盯重点领域打攻坚战,紧盯难点问题打歼灭战,紧盯薄弱环节打持久战,以扎扎实实的落实取代轰轰烈烈的形式。

“瘦身提质”第二关,把线头、找切口,打好减负“组合拳”。减负工作的开展不是简单的一刀切,也不是“昙花一现”的短期整改。深究基层负重的源头,离不开顽瘴痼疾的形式主义传统、部门之间的统筹不佳、考核机制的不完善等因素的“加码”。只有将“形式主义、统筹欠缺、机制瑕疵”这三座大山搬移,才能在源头上推动基层减负工作的长效治理,而非以减负之名而行加负之实,以考核为导向却换汤不换药,以整治文山会海而变相材料加压,这种“变装”后的“形式主义”,反映了基层工作“轻装前行”上面临着回潮老问题、变异新“马甲”,“一人一把号,各吹各的调”,考核机制优化不尽人意等阻碍。做到真正有效的基层减负,应从上级部门整治开始,理清改革方向、精简工作内容,少一些排名和考核,多一些实事和福祉,以群众的“满意口碑”作为基层的“政绩答卷”,同时探索新出路,以加人减负、加薪减负提升基层待遇,让“加法”助力“减法”。

“瘦身提质”第三关,把适度、抓平衡,善用松绑“一字诀”。近些年基层减负仍不可避免的出现了“牌子乱象”屡禁不止、“文山会海”变装亮相、“指尖上的形式主义”旧病复发等问题,甚至导致基层这个国家治理的“毛细血管”“神经末梢”出现僵硬风险。“负”的根源在“度”,回望基层“消肿”过程,有些地方不仅未能真正减掉负担,反而增加新的隐患;不仅没能提高工作效率,反而带来“无用功”;不仅没有把握好适度,也没能抓好平衡度。推动基层减负工作的开展,“不及”则难以达到既定目标,“太过”则易变相加码。“减量”“提质”的统一,需要在日常管理上体现颗粒度,抓住平时重要节点的考核,避免“一次就考核所有,所有考核只看一次”;需要在评价考核机制上体现精准度,设置操作可行性高、项目细化到位、令人信服的考评参数,以群众满意度衡量政绩真实度;需要在组织建设上加强规范度,统一标准、尺度、要求,避免“一个人一个要求”“一次检查一个标准”。

分享
技术支持: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