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学讲话·品典故】石可破也,而不可夺坚;丹可磨也,而不可夺赤

[ 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   发布时间:2018-08-21 09:58   阅读量: 3013    ]

  【讲话原文】

  “石可破也,而不可夺坚;丹可磨也,而不可夺赤。”理想信念的坚定,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。认识真理,掌握真理,信仰真理,捍卫真理,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。

  ——《弘扬伟大长征精神,走好今天的长征路》(2016年10月21日)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(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(第二卷)》)

  【出处】

  (战国)吕不韦《吕氏春秋·季冬纪·诚廉》

  【原典】

  石可破也,而不可夺坚;丹可磨也,而不可夺赤。坚与赤,性之有也。性也者,所受于天也,非择取而为之也。豪士之自好者,其不可漫以污也,亦犹此也。

  【释义】

  “石可破也,而不可夺坚;丹可磨也,而不可夺赤”意思是:石头可以被击破打碎,但不可以改变它坚硬的质地;朱砂可以被研磨耗损,但不可以改变它赤红的色彩。《吕氏春秋》以石之坚、丹之赤为喻,说明具有高洁品质的人不会因外界压力改变信念操守,即使粉身碎骨,本性依旧。

  石之坚、丹之赤,本乎天然,“所受于天也,非择取而为之也”,并不是石和赤本身之选择。而人则不同,“豪士之自好者”,就看个人的志向和气节了。

  《吕氏春秋》原典中还用伯夷、叔齐的故事来阐述这一观点。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,父亲死后,他们不愿为争夺王位互相伤害,就去投奔周文王。等他们到了周地,文王已死,武王伐纣,天下归周。伯夷、叔齐认为这是一种以暴易暴的行为,是道德的衰落。因此二人不食周朝粟米,去首阳山隐居,最终饿死在那里。这个故事被古人当做坚守信念操守的范例来歌颂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将《伯夷列传》置于七十列传之首,表现了对气节的推崇和赞美。

  毛泽东认为:不知本源、没有定向者,“如墙上草,风来两边倒,其倒于恶,固偶然之事;倒于善,亦偶然之事”。一个知本源、有定向的人,不论他从事什么职业、不论他处于什么境遇,都会坚持本性、不忘初心。

  相传范仲淹早年曾遇到一位算命先生。他向老先生请教:“您看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呢?”老先生说:“年纪不大,口气不小哇!”范仲淹感到不好意思,改口又问:“那请您看看,我以后能不能当医生呢?”老先生深感奇怪,因为“巫医乐师百工之人,君子不齿”,宰相与医生相差悬殊。于是他反问:“你为什么就想当宰相或医生呢?”范仲淹坦诚地回答:“只有良医和良相最能救人济世,不为良相,即为良医!如果不能当宰相医国济民,那我就当一名医生,救得一个是一个。”老先生听后,十分赞叹:“你有这样的赤诚,就是真正宰相的心胸啊!”

  后来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,即副宰相。这不是天生命定的,更不是算命先生算出来的,而是他知本源有定向,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毕生以“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要求自己得来。

  何为本源?毛泽东说,“夫本源者,即宇宙之真理。”对共产党人来说,本源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,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。这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。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,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,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,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。

  对于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来说,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。认识真理,掌握真理,信仰真理,捍卫真理,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。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是坚定“四个意识”的精神前提。我们心如丹之赤,行如石之坚。我们赤诚坚定,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。我们赤诚坚定,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。我们赤诚坚定,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。(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慕振东) 


分享
技术支持: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