苟利于民,不必法古;苟周于事,不必循俗

[ 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   发布时间:2018-08-03 08:27   阅读量: 5035    ]

当今世界,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。中国的先人们早在2500多年前就认识到:“苟利于民,不必法古;苟周于事,不必循俗”,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。谁排斥变革,谁拒绝创新,谁就会落后于时代,谁就会被历史淘汰。

——习近平2018年4月10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

“苟利于民,不必法古;苟周于事,不必循俗”,这句古语出自汉代刘安的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。其意思是,如果对人民有利,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;如果符合实际情况,就不一定非要遵循旧俗。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,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,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,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。

《周易》中有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之说,意在告诉人们,“变”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普遍性和永恒性;“通”是运动变化的连续性和事物之间的关联性;“久”是事物运动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,其间蕴含了事物运动、发展、变化的深刻哲理。《礼记》中有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”的表述,旨在告诫人们如果有一天能获得新的进步,就要一天一天都有新的进步,还要再继续天天有新的进步。老子《道德经》中强调“守正出新”,“出新”的意思是旧有事物得到新的发展,其要旨在于创新求变。历史的发展无不雄辩地证明,变通而图存,创新而发展,自古至今,个人如此,国家、民族亦然。

“惟改革者进,惟创新者强,惟改革创新者胜。”无论在革命、建设还是改革中,我们党都能审时度势,与时俱进,不断开辟事业的新境界。1978年,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的时候,美国《时代》杂志曾质疑:“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,甚至不可能实现。”然而,40年来,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,始终在奋斗、拼搏、求索、进取中不断前行,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奇迹,2017年,《时代》杂志封面上用汉字书写“中国赢了”。中国为何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?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道出了要诀,那就是“中国进行改革开放,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、要创新、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,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、要合作、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”。

理念是行动的先导,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鲜明地提出了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的发展理念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赋予“苟利于民,不必法古;苟周于事,不必循俗”这一思想以全新的时代内涵,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。“治国有常,而利民为本。”党的十八大以来,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书写传奇篇章,从问政放权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,到商事登记改革降低创业门槛,再到供给侧改革提升生产效率;从昔日与世隔绝“悬崖村”因“一个都不能少”的信念而焕发生机,到明确“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”定位,让更多的人在人生出彩的路上轻装前行,再到环保意识深入人心,发展与生态相得益彰,绿水青山堪比金山银山……中国大地上每一个细微的改变、每一个人对获得感的真切感触,无不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彰显,无不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变革,无不是对体制机制障碍的突破,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创造热情。

一切过往,皆为序章。在《爱丽丝漫游奇境》中,红桃皇后有句话引人深思:“在我们这个地方,你必须不停地奔跑,才能留在原地。”当今世界,创新竞争就是这样一个“地方”,否则,就将被挪动地方,被时代所淘汰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,面对国际治理格局的深刻变革,要想在激烈竞争中实现由跟跑、并跑到全面领跑的历史性跨越,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,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,把创新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。

“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,生生之谓易。”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不凡征程深刻地说明: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仅体现于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,其本质乃是发展理念的嬗变,创新文化的形成,创新队伍的壮大。看到一个用“塔”作的比喻:“塔尖”是获奖科学家,“塔身”是科研工作者群体,而全体国民,特别是青少年,则是“塔座”。只有国民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,“塔座”才会更牢固,“塔身”才能更优秀,“塔尖”才将光芒四射。因此,创新关口必须前移,要让创新成为全民族的一种习惯,使创新思维渗透于工作、学习、生活和一切社会事务之中。改革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,比拼的是速度,也是耐力。每个人置身其中,不疏忽每一个岗位,不放弃每一个契机,不忽视每一块短板,就能用点滴进步汇聚起强大力量,推动伟大事业的前行。(心耕)

分享
技术支持: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